青春同心促发展 学科交叉创未来 ——《古今风云·青年论坛》第三期大气复合污染成功召开

       717日,《古今风云·青年论坛》第三期在1103报告厅成功举办,聚焦大气复合污染主题。本次论坛邀请了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唐明金研究员、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吴枫研究员、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龚平研究员、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薛永刚副研究员作学术报告,研究所30余名师生到场交流。

   

  唐明金研究员作了题为气溶胶Fe的来源及可溶性的报告,介绍了针对气溶胶形貌不规则且吸湿性较弱特征开发的一种新的吸湿性测量方法,可准确测定粉尘气溶胶吸湿性,探究沙尘气溶胶非均相反应的微观机制和大气化学意义。此外,还介绍了团队在颗粒物中气溶胶铁的含量、来源及可溶性等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吴枫研究员作了题为我国源区沙尘气溶胶的一次可溶盐的报告,系统介绍了研究历程及自建的基于沙尘运动过程的沙尘生成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塔克拉玛干沙尘气溶胶的可溶性盐进行了系统研究,证实了沙尘气溶胶含有较高一次硫酸盐的论断,揭示了沙尘释放过程中的跃迁碰撞过程显著增加了气溶胶中可溶性盐的富集,同时也暗示了沙尘释放过程影响了沙尘与土壤之间的物理和化学分异。

   

  龚平研究员聚焦青藏高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作了题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跨喜马拉雅传输的报告。在印度季风驱动下,南亚排放的POPs可以跨越喜马拉雅到达青藏高原。此外,还重点阐述了高山冷富集和森林过滤效应,揭示森林拦截POPs在大气中的传输,但林火等会使存储在森林土壤中的POPs二次释放。并展望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POPs的全球再分配可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气候和POPs的耦合变化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薛永刚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关中地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时空分布及其对臭氧污染的影响的报告,主要介绍了臭氧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形成机制、我国城市地区臭氧污染趋势、关中地区近地表臭氧污染趋势及污染形成机制及关中地区大气VOCs时空分布特征。

  与会人员围绕大气气溶胶的污染来源、复合机制和气候环境效应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热烈地交流,耐心细致地解答了诸如仪器设备研发构造等相关问题。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持续推动了青年科研人员多学科交叉,进一步拓展了科研宽度,深化了纵深发展,强化了科研中坚力量,扩大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影响力。助力青年学者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扩展科研维度,孵化新思路、新方向,打造蓬勃发展的新势力、新局面。

   

  提问交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