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培训班开展陕南野外考察活动
在经过三天的理论课程学习后,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承办的“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培训班陕南野外之行拉开了帷幕。此次野外考察的第一站是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管理的夜村林场,该林场地处秦岭深处,是进行树轮采样授课的一个绝佳场所。此次树轮考察领队为李强副研究员,此次考察得到了商州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田主任的大力支持。5月17日上午,学员们在向导的带领下到达了树轮授课点。首先由李强副研究员示范讲解树轮采样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随后学员们在地环所树轮实验室人员的指导下分别进行了采样练习。
柞水溶洞是此次陕南野外考察的第二站,领队为谭亮成研究员。5月19日上午,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学员们抵达了溶洞景区。首先由景区导游介绍了柞水溶洞的地质背景知识,随后学员们有序地对溶洞进行了参观。在参观过程中,谭亮成研究员为学员们详细讲解了洞穴堆积物(石笋、钟乳石、鹅管、石柱等)的形成过程、古气候应用以及石笋野外采样的注意事项。参观过程中,学员们在惊叹于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洞穴奇观的同时,也不忘积极提问,为此,谭亮成研究员都一一做了解答。
此次陕南野外考察形式丰富、内容充实。“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青年学者在地环所专家的指导下,学习到了树轮和石笋野外考察采样的基本知识。同时此次考察也促进了学员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丰富了此次培训班的内容和意义。
树轮野外考察合影
李强副研究员为学员讲解树轮采样方法
学员练习树轮采样
石笋野外考察合影
谭亮成研究员为学员讲解石笋采样方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