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研究所在倒数第二次冰期气候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米兰科维奇理论认为北半球高纬夏季太阳辐射变化是驱动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主因。但是,该假说无法解释重大气候转型事件(如Termination ITermination II)在全球范围内的同步性。山地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确定其进退时代和范围可以为上述科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可靠的古冰川信息。鉴于此,近年来许多研究针对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山地冰川的演化历史进行了大量的10Be暴露测年工作。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末次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而开展,对于更早的冰川进退时代和规模了解很少,这限制了我们对于冰期动力学机制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研究员及其团队选取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佩枯岗日主峰岗彭庆,对该区北侧沉积的冰碛垄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地貌调查和精细化10Be暴露测年工作。通过对最外侧冰碛垄的10Be暴露年龄数据(n=12)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该区倒数第二次冰期最大规模冰进的时代为165.7±2.5 ka(图1),与北半球冰盖变化不同步。通过与气候记录对比分析(图2),对该区倒数第二次冰期冰进机制提出了新观点:较低的大气CO2浓度是该区倒数第二次冰期冰进的前提条件,北半球高纬夏季太阳辐射变化以及北大西洋冰筏事件可能是该时期冰进的诱因。

   

  1 佩枯岗日倒数第二次冰期冰碛垄10Be暴露测年结果及分析

   

  2 佩枯岗日倒数第二次冰期冰进(A)与气候记录对比分析(B-E

  该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发表(Dong, G., Zhou, W., Xian, F., et al., 2022. Timing and climatic drivers for the MIS 6 glaciation in the central Himalaya: 10Be surface exposure dating of hummocky moraine northwest of Mt. Gang Benchhen, Paiku Gangri.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605, 111230.)。该研究得到了第二次青藏科考、中科院专项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的联合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2.111230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