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预报余震未发生比较正常 震中未北移


  5月19日晚,四川地震局发布地震预报公告,公告中称,汶川余震活动水平为6至7级左右,5月19日至20日汶川8.0级地震区附近,余震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网络上的一条被广泛转载到各大网站论坛的帖子称,地震中心正向东北方移动,并有可能在未来几天在西安、甘肃等地发生新一次的大地震。

  预报中的余震为什么没有发生?震中是否真的在向北移动?本报记者今天上午追访地震专家答疑解惑。

  专家称余震预报准确率不到40%

  5月19日晚,四川地震局发布地震预报公告称,19日至20日汶川8.0级地震区附近,6—7级余震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提醒各级政府要视情况做好地震应急预案,广大群众要做好防震避震准备。在余震警报发布后,消息很快通过电视及广播电台等途径传递到成都市民耳中,很多市民选择夜宿街头。

  强余震并没有如约而来,早上5时,天色转亮,聚集在户外的市民看到一夜无事,开始逐渐散去。地震专家随后表示余震不大可能对经受住8.0级地震考验的建筑物造成伤害,而对于远离地震中心的地区,余震危险性更小,这让成都市民也更感安心。

  事实上,除5月20日1时52分,在四川平武县发生5.0级余震外,最近一周来我国大陆并未发生大的余震,对此中科院地球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地球物理学博士魏东平告诉记者:“通过我本人与中国地震局同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不去研究地震本身的内在机理,并通过分析其他来源的相关信息,进行综合预报,单纯以震报震,包括本次地震局关于汶川地震余震的预报,能够成功的概率不会超过40%,换句话说,如此预报成功的可能性,不会高于任何一人通过随机掷硬币的正反面,来预测地震而成功的概率。”

  不过,魏东平认为,中国地震局关于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余震趋势预报的发布,所用预报用词科学客观,在当前的特殊情形下,能够如实告知社会公众,大震之后余震的时间分布规律,加强对强余震的防范,是一种很有必要的行动。

  余震预报了没震比较正常。当前地震预报是公认的难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冉勇康告诉记者,地震预报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其中人们最需要的是短期和临震预报。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国当前的地震预报尚处于探索阶段,而且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在中长期尺度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实力,但在短临预报方面还需加强。

  “震中北移说”无科学依据

  近几天,网络上的一条帖子被转载到各大网站论坛,这条帖子宣称,地震中心正向东北方移动,并有可能未来几天在西安、甘肃等地发生新一次的大地震。不过,中国地震局的相关人员表示,这样的说法没有依据,公众应关注中国地震局发布的权威信息。

  记者在泡泡俱乐部论坛上看到,帖中网友言之凿凿,并举出美国地震局的图片为证,不少网友回帖或批驳或支持,普遍对可能发生的地震表示恐惧。不过在记者打开楼主所称的“美国地震局地震预报网页”时,看到网页明确显示着“Latest Earthquakes”,既“最新发生的地震(上次发生的地震)”,并非地震预告提示。显然,某些网友对网站的内容进行了有意或无意地“误解”。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冉勇康研究员上午告诉记者,他认为这一传闻没有科学依据。

  “我个人认为,地震断裂带大幅度移动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冉勇康解释说,此次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上,该构造带是青藏高原内部巴颜喀喇地块和中国东部华南地块的边界构造带,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和构造。

  此次地震的动力来源是因为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其向北推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了亚洲大陆内部大规模的构造变形,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地貌隆升和向东挤出,由于青藏高原在向东北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在四川盆地一带遭到华南活动地块的强烈阻挡,使得应力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高度积累,以至于沿映秀-北川断裂突然发生错动,产生8.0级强烈地震。

  “地震的整个动力系统依然维持在华南地块内部,并没有向其他方向转移的迹象,因此推测震中北移的说法并不科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