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基本知识

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的95%以上);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地震本来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因破坏性地震事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就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敏感问题。
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它的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这个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2、地震有哪些类型?
地震的类型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角度,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
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破裂、错动所形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的次数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如地下溶洞支撑不住顶部的重量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这类地震更少,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2)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
一年中,全球所有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有85%来自浅源地震,12%来自中源地震,3%来自深源地震。
3)按地震的远近分类: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公里。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4)按震级大小分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指震级在3.0—4.5级之间,人能感觉到的地震。
中强地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大于6.0级的地震,其中又把震级小于8.0级的地震称为强烈破坏性地震,大于8.0级的地震称为巨大地震。
5)构造地震的分类:
孤立型地震:没有前震,余震小而少,且与主震震级相差悬殊,地震能量基本上是通过主震一次性释放的。
主震——余震型地震:一次地震的序列中,最大的地震特别突出,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这个最大的地震叫主震,其它较小的地震中,发生在主震之前的叫前震,发生在主震之后的叫余震。
双震型地震:一次地震活动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
震群型地震:一次地震序列的主要能量是通过多个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的,没有明显的“老大”,其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80%以上。
3、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哪里?
人们发现每年发生那么多的地震,其分布大多有一定的规律,破坏性地震是受到一定地质条件的控制的。展开世界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地震都分布在南纬60度和北纬60度之间的广大地区,在南极和北极很少有地震发生。人们把全球地震分布划分为四条巨大的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该带在东太平洋主要沿北美、南美大陆西海岸分布,在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主要沿岛屿外侧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该带上。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球地震能量的80%。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该地震带横贯欧亚大陆,大致呈东西向分布,全带总长约15000km,宽度各地很不一致,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穿地中海、经伊朗高原,进入喜马拉雅山东端向南拐弯经缅甸西部、安达曼群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至班达海附近与西太平洋地震带相连。该带的地震活动仅次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外的几乎所有的深源、中源地震和大多数的浅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该带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能量15%。
3)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总长约65000km,宽约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4)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该带与上述三个带相比其规模最小,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在地貌上常表现为深水湖,如东非裂谷、红海裂谷、贝加尔裂谷、亚丁湾裂谷等。
4、我国有哪些地震带?
我国境内强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它各省都曾发生过6级以上的强震。但在空间分布上却很不均匀,呈带状分布,称为地震带。我国东部的主要地震带有郯城——庐江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燕山——渤海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等;西部有北天山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震带;中部为南北地震带,贯穿中国;另外,还有台湾地震带,它是西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
5、什么是震级?什么是烈度?
震级是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地震大小的量度。目前记录到的最大震级是8.9级。一次地震只能有一个震级。震级相差1级,能量约差30倍。
不同震级的地震所释放出来能量大致如下表:
震   级
能量(单位:尔格
震 级
能   量
0
1
2
2.5
3
4
6.3×1011
2×1013
6.3×1014
3.55×1015
2×1016
6.3×1017
5
6
7
8
8.5
8.9
2×1019
6.3×1020
2×1022
6.3×1023
3.55×1024
1.4×1025
①  尔格:能量单位。一度电(一千瓦小时)的能量为3.6×1013
地震烈度是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烈度分为Ⅻ度。一般来说,震中区烈度最高,破坏最大;距震中区越远,烈度越低,破坏程度也越小。例如1975年7月28日唐山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而在北京的破坏程度只有Ⅴ度。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却是随距离震中的远近而不同,有时还会存在数个烈度异常区。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而且还跟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特征等有关。一般而言,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较小,但震中区破坏程度较重;震源较深、震级大的地震,影响面积较大,而震中区烈度则较轻。
6、监测地震的手段和方法有哪些?
目前应用于地震监测的主要手段及方法有以下几种:
1)测震:记录一个区域内大小地震的时空分布和特征,从而预报大地震。人们常说的“小震闹,大震到”,就是以震报震的一种特例。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闹”并不一定导致“大震到”。
2)地壳形变观测:许多地震在临震前,震区的地壳形变增大,可以是平时的几倍到几十倍。如测量断层两侧的相对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参数,是地震预报重要的依据。
3)地磁测量:地球基本磁场可以直接反映地球各种深度乃至地核的物理过程,地磁场及其变化是地球深部物理过程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震磁效益的研究有其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更有震例的事实。
4)地电观测:地震孕育过程中,将伴随有地下介质(主要是岩石)电阻率的变化及大地电流和自然电场的变化,由于这些变化与岩石受力变形及破裂过程有关,因此提取这一信息可以预测地震。
5)重力观测:地球重力场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地球物理场之一,它与观测点的位置和地球内部介质密度有关。因此,通过重力场变化可以了解到地壳的变形、岩石密度的变化,从而预测地震。
6)地应力观测:地震孕育不论机制如何,其实质是一个力学过程,是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地壳体中应力作用的结果。观测地壳应力的变化,可以捕捉地震前兆的信息。
7)地下水物理和化学的动态观测:地下水动态在震前异常现象,宏观现象如水井水位上涨,水中翻花冒泡、井水变色变味等;微观现象如水化学成分改变(如水中溶解氡气量变化等),固体潮(天体引潮力引起的地下水位涨落现象——就象海水潮涨落一样)的改变等。通过地下水动态的观测,可以直接地了解含水层受周围的影响情况和受力的情况,从而进行地震预报。
类似这样的经常性的监测手段和预报方法还有不少。地震学家们根据多种手段观测的结果,综合考虑环境因素、构造条件和地球动力因素等,提出慎之又慎的分析预测意见。
7、什么是地震宏观异常?怎样去识别?
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和活动规律,但有时由于某种原因,会出现异常现象。一次地震,特别是一次比较大的地震也会是引起这些异常现象的原因之一。地震引起的异常现象很多,如井水发浑、冒泡、翻花、变色、变味、陡涨陡落、水温增高等;泉水突然枯竭或超常油出;天气突然骤冷骤热;天空中出现特别的光亮;地下发生奇怪的响声以及人体能够感觉到的小地震增多;一些动物突然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性,狂叫乱跳、乱飞,精神不振,不思饮食;一些植物出现提前开花结果或重新开花、重结果的不适时令现象等等。这些人们在震前能直接接触和观察的异常现象就叫地震宏观异常。
当然,引起宏观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并不都是地震前兆,所以发现异常后必须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把地震异常与非地震的干扰因素加以区别。
一般来说,产生非震的动物异常的因素有天气变化、生理变化、环境变化、敌害侵扰等等。非地震的植物异常的因素有植物生长发育中遭病虫害或气象异变、地表形变等。
那么,地震前的宏观异常有何特征呢?第一,这些前兆都受到当地地质构造的控制,呈条带状,象限状或沿本地构造线方向分布;第二,这些异常在时间上有同步性,数量上有集中性,体现出种类多,范围广,数量大,反应强烈的特点。因此,宏观异常的及时发现与落实,对地震的短临预报至关重要,历来为国家所重视,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8、什么是地光?
由于地震活动而产生的发光现象,称之为地光。在临近地震时刻,出现得比较多,震前和震后一段时间内有时也可以看见。
地光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目前有几种解释:①大地震前地磁、地电场急剧地变化与大气中电离层相互影响而产生;②地下天然气等物质沿地面裂缝冒出,突然自燃而产生的;③由于岩石在大地震前发生急剧破坏,断裂破坏的岩块沿着断裂面互相摩擦,产生热量突然释放的结果。
地光有多种颜色,蓝里发白,有点象电焊火光那种颜色的较多,红色、紫红色的也不少,其他如白色、黄色、橙色、绿色的都有地光,有时以笼罩大地的形式,范围很广地出现,历史上记载的1652年3月23日安徽霍山地震提到“丑时地震,自西南起,红光遍地,人畜皆惊”。1975年海城、营口地震中,人们也看到了顶部如圆弧形的地光。在黑夜中照亮了一大片地区的现象,有的地区持续了几十秒钟。还有的地光是以条带状的形式划过长空,如1804年11月1日五更天的时候,湖南沅陵的居民看到“红光为匹练,自西而东,没于地”,随后就发生了地震。
一旦发现了地光,必须采取防震避震措施,此时已到了时不我待的关头。1976年云南龙陵7.4级地震时,有一民兵队长在回家途中突然发现了地光,他立即向全坝子鸣枪报警。结果,地震很快发生了,但全坝子的人都跑出了房舍,因而无一人丧生。
9、地震前会有地声吗?
有的大地震在临震前,地下有发声现象,叫做地声。尤其在靠近震中的地方,一般在地震前几秒、十几秒或一、二分钟内可听到地声。我国地震史料中有丰富的关于地声的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地震时“声如闷雷”者居多,还有如风吼、如奔车、如金戈铁马碰击等声音。这些类型的地声,在近年的地震中,也有多次报道。
据研究和推测,一般认为地声是强烈地震前已经积累了巨大能量的岩石发生预滑、错动、破裂及蠕变而发出的。地声的到来是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的,有方向性。因此听起来有如雷声滚滚而过,或如载重车辆在地下行驶,或如千军万马在地下奔腾。通常人们听到地声的时候,地震马上就要发生了,其间不过几分钟,甚至更短的间歇。因此在听到地声时,敏捷地跑出危险区有时还来得及。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发生时,本溪市某工厂的业余测报员利用简易地声监听装置(用一大缸倒扣地上,缸内地面放一送话器,用导线将听筒引出)听到了地下深处传来的有如狂风的呼啸声,立即把楼上的人员叫出屋外,随后地震便发生了,众多的人逃避了地震之灾。
10、动物的异常反应与地震有关系吗?
在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一些动物往往会出现惊恐不安狂奔乱叫,萎靡不振、不思饮食等异常行为。有关动物与地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界中,较大地震前有异常表现的动物约有58种,其中最常见的有狗、牛、马、驴、猪、羊、鸡、鸭、鹅、鸽子、兔、猫、蛇、鱼等。
那么,为什么大震前会有动物行为异常反应呢?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当某一地区一个较大地震临近发生时,其地表和地下的一些物理化学因素就会发生超常变化,如地声、地温、振动波、电磁波、水中的化学成分等,这些因素的超常变化,就会刺激某些动物,而这些动物的神经感知器官要比人类的某些神经感知器官灵敏的多。因此,当地震活动增强而引起自然界中的诸多物理化学因素发生改变时,某些动物就会出于本能地做出反应。
在我国,震前动物异常,曾对一些较大地震的成功预报起到了重要作用。如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和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
但必须指出的是,并不是凡有动物异常就一定有地震发生。由于能够造成动物出现异常行为反应的因素很多,例如季节变化,气候影响,环境的改变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活动及病理情况等,都可能造成动物的行为异常。所以,动物行为异常反应并不都是由地震引起的。况且动物还有适应性,也不是每次地震前所有的动物都会出现行为异常反应。因此,对动物的异常反应要注意观察,认真分析研究,排除各种与地震无关的种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出现异常的动物种类、数量和范围及集中程度,并结合其它多种观测资料,加以综合判断,切勿草率行事。
11、气象与地震有关系吗?
“上看天,下看地,天地变化有联系”。我国人民早就注意到一些强烈地震前所出现的气象异常。我国历史文献所描述的大震前的“地惨天昏蒙黑雾”、“天昏惨,月益无光”以及“晚不生寒,朝不见露”、“日色正赤如血”、“闷热异常,人不能寐”等现象,有些就属于地震的气象前兆。人们利用这种前兆,成功地预知了一些地震。科技工作者对气象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已初步得到了一些认识。
    1)有些地震与强冷气团的移动关系密切。1967年5月11日西北发生的一次6.2级地震,就是在一股强冷空气自阿拉木图西进,气压发生很大变化之后出现的。
    2)震区气候显著变暖(或变冷)也可以是强震的前兆。1954年2月11日甘肃山丹7级地震和1975年海城、营口地震前,气温也是变得特别暖和。而1966年3月邢台地震前二十天左右,当地气温则降到十多年以来的最低点。
3)多年不遇的涝旱或大暴雨激发地震最突出。1963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1964年又遭受了四十多天的涝灾,到1965年却又出现了几十年没有见过的大旱,紧接着1966年发生了强烈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也发生在大涝大旱之后。1975年海城、营口地震前,头年秋季雨水特别多。从历史记载来看,1830年河北磁县大地震,1889年河北大名强烈地震之前也都有大旱大涝。归纳起来,大致有“涝—旱—震”和“旱—涝—震”两种类型。
上述种种震前的气象异常,为地震的中、短期预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因造成气象变化的因素较多,所以并不是每次特异的气象变化都能激发强震的发生,也不是每一次强震前都有气象异常。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震前气象异常和正常的气象发展过程区别开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2、植物重花重果是地震前兆吗?
在强烈的地震前,动物会有各种各样的异常反应。一些植物在地震前也是有反应的,例如提前出芽、开花、重花、重果等,据有关资料: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8.5级地震的前一年有“十月桃李华,林擒实(结果)”的描述;1852年黄海6¾级地震前有“咸丰元年竹尽花,兰多花蒂,重花结实”,“咸丰二年夏大水,秋桃、李重华,冬地震”的记载; 1975年海城地震前一年的11月,有的杏树开了花;1976年初唐山一带的梨树及其它许多植物都提前开花,甚至开两次花,还有竹子开花、柳树枯梢鞔ǖ认窒螅局鼗ɑ蚍⒀浚慌嚎墒怪参锾崆翱ǚ⒀浚徊〕婧墒拐Iし⒂闹参锫湟兜艄婧笥衷俅畏⒀浚徊皇适绷畹恼π藜粢不崞仁怪参镂シ唇谄ǚ⒀康鹊取S纱丝杉葜参锏囊斐O窒笤げ庠けǖ卣鹉讯仁潜冉洗蟮模欢ㄒ砸斐O窒笞錾钊胂钢碌牡鞑檠芯浚欢ㄒ哑渌髦挚煽康那罢滓斐W魑谰荩阎参锏闹鼗ㄖ毓魑慰肌皇撬庑钏鸬哪兀咳嗣呛苋菀紫氲秸飧鑫侍狻J率瞪先肥涤泄兀澜缟喜簧偎庑钏蠖加泄嗨频南窒蟆水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这不仅因为水库中水的重量会增加对那里地壳的压力,同时还由于水向岩层里渗透所产生的力的作用,以及岩石中的水增多后,会改变原来的性能,打乱了原来地壳中力的平衡。但这仅仅是事情的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那里的地下存在着断裂,当水渗进断裂带以后,使断裂带两边的地基之间减少摩擦易于滑动。因此,并不是水库蓄了水就会有地震,主要还在于这里的地壳中有无可以活动的断裂,而水库蓄水只不过是一种触发作用,使这里地壳中积累的能量通过一系列小地震已经释放出来了。对于这种地震要事先估计到它的可能性,采取工程上的预防措施,是可以保证水库安全的。我国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在1959年10月蓄水后一个月后,开始发生很小的地震,发现后,当即严密监视地震的活动,并采取了加固大坝等措施。因此以后在1962年3月19日发生6.1级地震时,水库依然安全无恙。
水库地震多发生在水坝附近,即库水位最深的地方,水库地震的活动性与库水位的深浅关系密切,而与水库面积关系不明显。
当然,并非所有修建了水库的地区都会发生地震,发生地震的水库只占水库总数的一小部分。
14、地震海啸是怎样引发灾害的?
地震海啸是沿海地区极为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1960年5月22日15时11分,世界震级最高记录的智利8.9级大地震发生了,这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万多颗美国1945年8月投掷到日本广岛的那种原子弹的能量,地震引起了罕见的海啸。这次地震产生的海啸异常凶悍,它以每小时800km的速度在海上推进,数小时后就横扫了位于太平洋中部景色秀丽、风光迷人的夏威夷群岛,摧毁了美国在该岛的重要战略要塞——珍珠港,20小时后又袭击了日本濒临太平洋的沿海地带,造成数万人的伤亡,舰船和港口设施受到严重的破坏。
地震海啸与一般由飓风引起的海浪不同,它是由发生在海里的地震——海底地震引起的。当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由于海底地形急速而剧烈地升降变化,这样就引起海水急剧地大幅度地升降变化。海水先是猛然向着变得低洼的地方涌去,然后再翻回海面,从而形成一种特别长大的波浪。当这样的海浪即海啸在开阔的深水大洋中运行时,速度特别快。像智利地震引起的海啸到达夏威夷群岛时,时速高达近千公里,在到达日本列岛时,时速仍达700km。但由于海啸的波长,所以行驶在海洋上的船只几乎不受影响。只有当海啸传播到陆地时,由于陆地的阻挡,使一阵一阵远来的海浪拥挤叠加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高达数十米的巨浪冲向陆地。
另外,海啸只有在深海沟的地方形成和传播,如果海水很浅或濒临海洋的大陆前面有很宽的大陆架或大陆斜坡,就不易产生海啸,而且海啸也无法袭击陆地。因为浅海区不可能因海底地形的突变产生数十米的海水升降变化;当远处的海啸袭来时,巨浪也会在浅海区把能量消耗殆尽,等它到达陆地时,已成为强弩之末。像我国辽阔的海疆都是宽广的大陆架,海水较浅,所以不会产生海啸,像智利这次的地震海啸也不可能袭击我国沿海。
15、唐山7.8级地震给世人留下了什么教训?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6秒,是人类将永远铭记的历史时刻,我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黑色“7.28”浩劫震惊了世界,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罕见的地震灾害事件,也是迄今400多年来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次。这次地震的能量相当于400颗1945年美国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同时爆炸的能量。仅在短短的十几秒内,使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倾刻间被夷为一片废墟。80%以上的人被埋在瓦砾之下,整个大华北在剧烈震撼中。唐山地震的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波及全国14个省区,总面积约为相当于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陆地面积约217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2.23%。
唐山地震属城市直下型地震,其破坏之惨重,被列为本世纪10次破坏性最大的地震之首。这次地震中死亡人数达24.24万人,重伤16.46万人;造成截瘫患者3817人,失去父母的孤儿4204人,轻伤需治疗者达36万之多。唐山地震区震毁公房1479万平方米,倒塌民房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54.48亿元。其震害之大,生命线工程、医院全部破坏,所有厂矿全部停产。唐山地区15个市、县、区对内对外通信全部瘫痪。铁路桥涵严重破坏达45%。蓟运河、滦河上的两座大型公路桥梁塌落,全区71座大中桥、160座小桥和千余道涵洞及280公里的油路遭到严重破坏。410座小型水库中有240座震坏。农田水利设施破坏,沙压耕地50多万亩,咸水淹地70多万亩,毁坏农机具5.5万余台(件),砸死大牲畜3.6万头,猪44.2万多头。
唐山城市直下型地震造成的惨重损失,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启示和教训:
第一、地震重点危险区必须加强短临跟踪措施,力争做好短临预报。大华北地区和京津唐张渤海地区不止一次的圈定在中期预报危险区内,由于地震预报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做出短临预报。
第二、加强抗震设防。唐山市坐落在发展断裂带上,烈度为Ⅺ度,整个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及其他系统内没有任何抗震设防的防灾预案,造成如此惨重损失。
第三、大中城市都应做好震前应急准备工作。唐山抗震救灾的组织指挥总的说来是成功的。但由于震前应急准备不足,应变能力低,造成救灾初期的组织指挥的盲目性,影响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拒绝外援是一项失策。
16、二十世纪我国发生了哪些8级大地震?
    有史料记载以来,我国历史上发生的最大地震为8.5级。在二十世纪,我国境内(包括台湾省及临近海域)发生≥8级的地震共8次,它们是:1902年3月20日新疆阿图什北8.2级地震,1920年6月5日台湾大港口东8级地震,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源8.5级地震,1951年11月18日西藏当雄西北8级地震和1972年1月25日台湾火烧岛以东海域8级地震。
17、全球最大震级的地震发生在哪里?
1960年5月21日世界震级最高记录的智利大地震发生了。这次地震达到8.9级,持续近一个月的大震群,超过8级的3次,超过7级的10次,为世界上任何一次地震序列所望尘莫及。它以震级之高,强度之大,波及面之广,造成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严重灾害。使萨佛德腊到洛埃岛沿海地区和雷朗卡维断层湖发生数以千计的山崩,顷刻间堵塞了一些河流。在瑞尼特湖区,发生三次大滑坡,形成数千万立方米的泥石流,使湖水陡增24米,淹没了伐尔的维亚城。阿劳科半岛西部和谍恰岛分别升高了1.2米和2.1米以上,而绝大部分沿岸地区的变化是地面下沉,使大片土地淹没在水中。
主震之后48小时引发智利著名的普惠火山喷发,持续几个星期火山云升入空中6000多米,遮天蔽日。地震引起的海啸把海岸一切码头设施、船只全部冲跨,沿岸居民的住房和设施茫然无存。巨浪还从智利沿海,以每小时700公里的速度,扫荡了太平洋沿岸的新西兰、夏威夷、菲律宾和日本海岸。造成沿岸公共工程设施损失约7000万美元,船运和人财产的损失大于这个数字4倍以上,仅日本造成800人死亡,15万人无家可归。
智利大地震从震级来说可算得上当今世界之最。它给人们提供了经验教训与启发。在这次地震中,凡符合抗震规范要求的建筑物,大部分只受到很小的破坏。如:康塞普西家一家价值1.5亿美元的钢铁厂损失不到1%,其原因是该地区在1939年遭到一次大地震后贯彻了抗震建筑规范。这一结果告诉我们,对地震多发地区特别是具有强震背景的地区必须加强抗震设防工作。
18、为什么说宁夏海源8.5级地震震惊全球?
1920年12月16日,在我国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海源县发生了8.5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释放能量特别大,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记录到了这次地震。极震区面积达2万余平方公里,有感范围超过了大半个中国,造成23万多人员的惨重伤亡。
这次地震所形成的滑坡数量多、规模大,不仅摧毁了道路,堵塞河谷,而且掩埋村庄导致人员伤亡。海源县城以南发生了规模罕见的大滑坡,滑坡体宽800余米,自南山滑下,旋而复上,直通河对岸北山坡中部,将下方的清水河堵塞,积水成湖。有的地方因山崩土裂,村庄压没,数十里内人烟断绝,鸣犬灭迹。
据海源县志记载,震后“四乡死亡极多,往往全家压死……”。“全县人口死亡七万三千六百零四口,计占人口总数百分之五十九。房屋倒塌全县共二万六千九百一十二间,牲畜死者四万一千六百八十三头,伤者二千八百五十四头。交通断绝,经济完全瘫痪。
海源大地震虽造成了惨重的灾难,但在抗震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黄土分布地区建筑物场地选择要注意下列几点:①较大的河谷阶地属于对抗震有利地段;②黄土塬面是对抗震有利的地段;③黄土梁区的场地条件比较复杂,应视具体条件而选择建筑物地。④应注意到黄土的抗震性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2)居民点的总体布局:连生的、互相依靠的房屋对抗震有利。另处,应适当合理处置建筑物的密度,留有一定的安全地带,以利人员疏散,大村大镇更应注意这一点。
3)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必须注意:①在建筑造型上,建筑物立面线条应力求简单。②女儿墙抗震性能较差之外,类似重量大,又无实用价值的附属都应弃而不用。③房屋结构方面,木屋架本身的抗震性能比墙体要高的多。④崖窑与拱窑的抗震。崖窑在开挖技术上,可将窑脸坡度适当放缓。拱的跨度不宜过大,房内也不宜在墙上开过多壁龛。“装基窑”抗震性能较好,它是在控好的崖窑之中用土坯发圈全部衬砌一层。在防御方面,可自窑顶向上斜打一通气孔,以免窑脸塌后室内人员窒息。
19、你知道世界死亡人数之最的地震吗?
公元1556年1月23日,陕西关中东部发生强烈地震,死亡人口达83万有奇,为古今中外地震史上罕见。这次地震震级为8级,震中烈度Ⅺ度,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省(区)受重灾,面积达28万km2,地震波震撼了大半个中国,有感范围远达福建、两广等地。
这次地震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是由地震引起的一系列地表破坏而造成的。其中黄土滑坡造成震害最为突出。分布从极震区Ⅺ度至Ⅶ度区均有。
地表破坏现象之一是极震区造成沿黄土塬边缘发生的巨大滑坡。滑坡曾经堵塞黄
河,造成堰塞湖使河水逆流。史料记载渭南“县东十五里原移路凸,城中人和街北,自县治西城陷丈余。”地震诱发的黄土崩塌距震中区较远,烈度虽不高,但人口伤亡极大。史料记载:“山崖崩覆,原居之民死伤者众以万计”。历史资料还详细记载了这次大震形成的地裂和地陷是。
除造成上述几种地震灾害外,震中区人口稠密,房屋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午夜时分,人们毫无防范,导致水灾、火灾、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社会治安混乱,谣言四起,人民饥饿,无居等等致灾因素,使华县地震造成数以千万计的财产损失和数十万人生命的代价,血的教训,对今天人们进行防震减灾以极大的启迪。人们应从这种惨痛的教训中总结出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秦可大在《地震记》中写到:“居民之家,当勉置合厢楼板,内竖壮木床榻”,以防不测之变;并告诫人们“卒然闻变,不可疾出,应状而待定,纵有覆巢,可翼完卵”。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仍为人们避震的有效措施。
20、什么是地震的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
地震预报既应为国家的国土利用、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更应为临震和震时的抗震救灾服务。我国的地震预报采用渐进式和滚动式的预报方法,按其时间段划分,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四种。
(1)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2)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3)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4)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21、我国成功地预报过哪几次地震?
(1)地震预报的曙光——辽宁海城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1975年2月辽宁海城7.3级地震前,地震部门曾作出了准确预报。早在1970年,地震专家根据当地的地质构造背景就作出了长期预报,确定辽宁的营口地区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区之一;1974年,根据辽南地区的多种异常现象,专家又作出了中期预报,预测辽宁半岛及附近海域1975年上半年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1、2月份发生的可能性更大;根据2月初营口、海城地区的小震活动异常,地震工作者于2月4日0时30分提出可能发生大地震的短临预报意见,4小时后在全省范围发布,并提出5条防震要求。这次成功的预报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直接经济损失减少了40多亿元。为世界地震预报史上筑起了一座丰碑。
(2)一次具有减灾实效的短临地震预报——四川松潘、平武7.2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22日、23日四川松潘、南坪一带先后发生了7.2、6.7、7.2级强烈地震,对这组强震,地震部门切实加强了短临跟踪工作,充分发挥了专群结合的优势,根据各类前兆手段异常变化资料和临震前兆,较成功地实现了这组强震中期、短期、临震预报。
(3)云南孟连西中缅边境5.5、6.2、7.3级三次地震较好的预报。1995年6月30日、7月10日、7月12日在滇西孟连中缅边境连续发生5.5级、6.2级和7.3级地震。对这一组地震,云南省地震局依据多年预报实践经验,狠抓短临跟踪,一举实现了这组地震的中期、短期、临震三步预测预报的成功。
22、何谓地震活动周期性?二十世纪我国有几个地震活跃期?
人类在长期观察和研究地震活动中发现,地震在时间分布上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规律是地震活动具有周期性。地震活动周期包括平静和活跃两个时段。由于各个地区构造活动性的差异,地震活动周期长短是不同的,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东部的活动周期大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至200年左右。如陕西渭河平原地震带,从公元881年(唐末)到1486年606年间,就没有破坏性地震的记载。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后几十年,地震比较活跃。1570年以后这一带就没有6级以上地震,连5级左右的地震也是很少。
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已经经历了五个地震活跃期,这五个地震活跃期的时间划分及其活动强度见下表:
 
活跃期
平静期
7级以上
地震(次)
Mmax
1897年—1914年(18年)
1915年—1919年(5年)
6
8.25
1920年—1934年(15年)
1935年—1945年(11年)
11
8.0
1946年—1957年(12年)
1958年—1965年(8年)
15
8.6
1966年—1976年(11年)
1977年—1987年(11年)
13
7.8
1988年—1997年(10年)
 
10
7.6
我国自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7.6级地震后,地震活动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第五个地震活动高潮时期。
23、地震会引起哪些次生灾害?
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有哪些呢?
火灾:这是首屈一指的地震次生灾害。烈火不仅烧毁住宅和各种建筑物,还会烧死烧伤人。在强烈地震时,尤其是现代化的大城市地区的地震,其火灾往往比地震本身还可怕。
海啸:海啸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是海震的主要次生灾害。但在我国大陆沿海,一般不会发生这种灾害。
瘟疫:1556年华县地震时,瘟疫或流行性疾病曾夺去数以10万计未被地震压塌而死的灾民的性命,可见瘟疫这种次生灾害也是极为可怕的。瘟疫的产生完全是由地震压塌的人、畜、禽的尸体腐烂、细菌蔓延引起的。一场强烈地震后,要赶快清除和深埋人畜家禽的尸体,采取有效的消毒灭菌措施,防止瘟疫的滋生和蔓延。
滑坡和崩塌:这类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塬区,由于地震的强烈振动,使得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山崖或塬坡发生崩塌或滑坡。这类次生灾害虽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毁灭性的,使整村整户人财全被埋没。
水灾:地震如使水库的坝体开裂倒毁或使大河的堤坝决裂,都会造成水灾。
此外,地裂、泥石流、喷砂冒水、地面塌陷、有毒液体和气体的外溢泄漏、地面变形等等也都是地震的次生灾害,它们都可能致人死伤、破坏建筑物、破坏交通运输,毁坏耕地农田等。因此,我们对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不可等闲视之,而应积极的防御。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