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芷生(1941-),安徽六安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委员、地学部副主任等,是国际著名的第四纪科学家和地球系统科学家,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中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突破。
一、“不负地质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1985年3月,在刘东生、施雅风、李振声等人的提议下,中国科学院组建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当时的大西北条件艰苦,一时间没有人表达出要去的意愿。消息传回北京,刘东生想到了他的大弟子安芷生,希望他带领一帮精兵强将赴西安,开拓西安的工作。安芷生那时还在贵阳地化所专心做自己的研究,收到老师的来信后,他深感责任重大,尽管他渴望到黄土地干一番事业,但开辟一个新处女地不是件容易的事。
恩师刘东生鼓励他:“把黄土研究搞上去,不负地质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贵阳地化所的涂光炽所长、欧阳自远和谢先德副所长也给他很大的支持,先生们都很看好这个敬业勤恳的年轻人。
带着嘱托与信任,安芷生带领着从贵阳地化所抽调的8名人员来到西安。初来乍到,为了节省经费,安芷生协调西安分院给他们挤出了200平方米的空间,身先士卒带着大家推板车运仪器、安装调试直至运行,不大的房间里堆满了仪器,安芷生的办公桌挤在犄角旮旯里,为了早些做研究,他一日三餐、白天黑夜都待在实验室里。在黄土高原考察的时候,经常会遇见漫天黄沙的情况,细细的黄土粉沙总是跑到嘴巴、眼睛、耳朵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安芷生以身作则,鼓励大家沉稳安静做自己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如今,三十多年过去,由安芷生创建的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已升格为国际著名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二、一切为了国家
安芷生认为,科学研究必须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他系统提出了东亚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这一理论突破了经典冰期-间冰期框架,解析了亚洲环境变化的机理及其与全球的联系,得到了国际认可。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干旱区现今自然环境是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长期演化的结果,生态环境修复应遵循自然演变规律和自然恢复为主,为我国西部特别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科技支撑。2018年,周卫健院士和他一起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26字方略”,即“塬区固沟保塬,坡面退耕还林草,沟道拦蓄整地,沙区固沙还灌草”,时任陕西省省长刘国中批示并推广到全省。
安芷生在野外科学考察
一项项成果的背后是安芷生几十年的研究和积累。为了把猜想变成科学理论,他对黄土高原进行了细致系统的考察,找寻坚实可靠的证据,他的每次外出往往伴随着艰辛。据地球环境研究所原所长、安芷生的学生刘禹回忆,有一次跟随安芷生到延安市洛川县野外考察,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安芷生的手上当时抓的都是黄土,他就把手拍一拍,抓了馒头抓了咸菜就吃了,连附近的农民都在说:“你们这也叫科学家,跟我们比好像也好不到哪儿去”。
三、“吃点亏没什么不好”
从小良好的家风家教塑造了安芷生大公无私、宽厚待人的品格。他的学生常宏这样描述他:“安先生不喝酒,不吃宴席,没有娱乐,99%的时间都在工作。令我奇怪的是,他能想到别人,却想不到自己。”安芷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各个学科、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他们很愿意做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客座教授和合作伙伴。在这儿,客座教授和合作伙伴们可以从事各种方向的研究,研究所的各种仪器他们都可以使用,各类学术讲座都可以畅所欲言。安芷生为各个学科的科学家提供了可以驰骋的广阔天地,尤其在每一次分配项目经费时,他们比研究所的人拿到的还要多。为此,所里很多人感到委屈,找安芷生评理,他总是笑笑,说:“我们从各个学科的同行们身上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壮大了自己,吃点亏没什么不好,从事基础研究不一定需要很多经费,关键是要有兴趣、要执着、要奋斗,坚定的信念最重要。”
四、“心无杂念”搞科研
安芷生的生活非常节俭低调,对他来说,名和利都不重要,攀登科学研究的高峰才是他毕生的追求。作为国际上顶尖的黄土与全球变化领域学者,多家国外研究机构曾向他抛出过橄榄枝,但安芷生始终没有考虑过自己个人的利益,扎根祖国西部艰苦奋斗六十余载,为了这份热爱的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2009年,全球大洋计划三大岩芯库之一的日本高知大学海洋岩芯研究所所长专程飞抵西安,邀请安芷生参与合作并前去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工作,同时开出了高额的酬金与优厚的科研条件。然而安芷生的脑子里并没有这些“杂念”。当时正值鹤庆岩芯研究成果的关键总结写作阶段,安芷生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他热爱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事业上,根本不关心这些“窗外事”。收到邀请的安芷生没有丝毫犹豫,以国内科研工作繁忙为由婉拒了日本高知大学的邀请,放弃了这次获得优厚待遇的机会。正是得益于安芷生的这份“纯粹”,2011年,他联合中外科学家在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鹤庆岩芯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冰期-间冰期印度夏季风的动力学》,这一成果也入选了当年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附件下载: